文章

顯示從 8月, 2006 起發佈的文章

小時候

圖片
係呀 係我小時候 早前趁著scanner回光反照 促促把幾張舊照片電子存檔 經歷著孩子的急促成長 就把自己的兒時也一併喚回來 孩子早前忽然滿腳紅疹 西醫說 奇啊 打了防疫針 照理不會出疹 然而無論如何都出了 留在家好好休息觀察吧 我也見怪不怪 那年 我也乖乖打了一系列肝炎針 怎知立刻就染了甲型肝炎 原來防的只是乙型 原來麻疹 一世人至少出一次 會傳染的 急急致電媽媽 我出了沒有? 出了 小時就出了 還說 再早一代 如姨姨她們 出疹是大件事 處理不當更危險 這一代 出疹算是小事吧 今天帶孩子看中醫 卻說 是風疹 不是麻疹 還單打了一下西醫 有經驗的一看就知 沒問題了 幾乎都散了 兩母子困在家 孩子比媽更精神 閒極無聊 回想從前 也是娛樂 媽常說 幼童時期 我的大腿比她的腰還要粗 每次喝兩支奶 至今仍是佳話 看啊 真係好肥 哈

無限

圖片
看著一望無際的大海,感到宇宙浩大的氣魄 尤其在平日沒幾個人的海灘 敞開心懷,彷彿自己已擁有無盡的自由世界 想起孩子常提起的 無限 無限係咪等如零? 快要五歲的孩子最近喜歡關於數字的問題。 不是,無限是好多好的意思,零就是什麼也沒有。 但xxx(同學)話無限等如零。 你告訴他錯了,無限並不等如零。 咁無限等如幾多? 係好多好多,數之不盡。 係咪即係一百零一一百九十九一百幾十千之後? 小腦袋還是要有能夠掌握的實在,惟有訴諸天地。 數得到的就不是無限了,你能不能數到天上有多少星星? 數不到。 那天上的星星就是無限了。 看來終於滿意,就不再問。 記得以前,其實只是不久之前, 看著窗外仍然燦爛的秋天陽光, 就想帶著孩子,往大海走去 那時他還未到一歲時,可能還未曉得什麼是怕, 在冬日的涼風中,拉著他的手踏步海邊 巨浪沖過來隆隆的聲響他竟然都沒什麼反應 就想著,可能他也不怕海,夏天可以去學游泳了 那一次,在沙士肆虐期間 幾乎窒息的日子就想起一望無際的海 駕車到了擠滿人的清水灣,不知是怕嘈吵熱鬧還是那隆隆的浪聲 那浩瀚的呼號,像要吞噬萬物 小冬瓜連沙也不敢踏上,硬要媽媽抱抱 走到海邊嘗試哄哄他,他聽見浪像要往身上湧過來的氣勢就怕 整個人顫抖甚至緊握拳頭 就不敢強迫他 慢慢來吧,況且暑假還長 眨眼幾年過去,小子勇氣漸長 面對茫茫大海,像在默默發出挑戰 浪衝過來,就轉身逃跑咧咀而笑 那是天地無限 善良的一面 可以作玩伴

能夠承受的重量

圖片
讀米蘭昆德拉,是在讀村上春樹之前。 記得那是剛開始熱切慕道的日子,把也不算是初接觸的信仰看作深邃神秘的海洋,剛學懂浮潛,就嚮往向那無限的深處游去,確信未見之事蘊藏豐盛的寶藏。 團契之後的時間聽著幾個上了大學的弟兄談到米蘭昆德拉和小說和布拉格之春和不能承受的輕等等等等,似懂非懂的我知道那是信仰以外的話題,但那未知的領域同樣深深地吸著我。 那又是剛升上預科,還穿著校服卻可以前明目張膽自己簽署家長信而班主任也只會無奈笑笑的自由階段。一直以來包圍在身邊的無形框框好像漸漸瓦解,忽現發現前面的世界比想像中的大。 初次捧著《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小說去讀的時有種驚為天人的感動,包括文學作品承載歷史的巨大力量,作者跳出小說框框寫情寫理的揮瀉自如,刻劃人物心理矛盾的細緻和透徹……雖說是故事,卻有很多深奧難明的段落,因為他其實並非單單寫故事,有時如詩,影響呼吸的節奏;有時如哲理散文,很沉重,要掩卷靜思。 電影版可能是理解這本小說的捷徑,因為艱澀的部分都被刪去而變成一個容易入口的「故事」,可是這卻是昆德拉非常抗拒改編其小說重要原因之一,他對小說藝術這件事有其獨特的執著和思考: 「……要將一本小說改變成戲劇或是電影,那首先得要拿掉它原來的結構;將它縮成單純的『故事』,等於放棄它的形式。可是,一件藝術作品一旦被剝奪形式之後,還能剩下什麼?改編一本偉大小說是延續它生命的理想做法吧。但是此舉就好比建造一座宏偉的陵寢,但是裡面空空如也,只有大理石上刻著一行小字,指出已不在其中那墓主人的名字。」 ── 簾幕 p.174 關於文學形式,多年來被教導學習一套套的框框,當我還在預備高考中國語言文學,實在未敢反轉多年來被教導的一切,然而內心卻已反叛認定,真正能載人騰雲駕霧發現創意無限可能的,的確要脫離課堂與應考的框框,獨自浸淫浮潛在文學作品之內,才能掌握當中的呼吸方式,領會其中的精妙神髓。 昆德拉作品的一大奧妙,在於他不拘泥於特定的所謂小說形式,那種我行我素不拘一格自由自在的狀態,令閱讀者不時讚嘆,那種敢於衝破框框的氣魄,敢於撕破簾幕的勇氣。 勇氣,來自充分的理由和價值。由《小說的藝術》、《被背叛的遺囑》到《簾幕》, 昆德拉不斷思考小說藝術存在的理由和價值,確認小說那如煉金術的神奇力量。 如果想透過文學作品了解生命和世界,米蘭昆德拉是一位難得的深潛導航者,但你需要揹上沉重的裝備,屏息靜氣,進入和他一樣的沉思節

日落之前

圖片
在戲院上映時沒機會看,沮喪,真的好想好想看大銀幕 後來在HMV看到DVD,三百多元連上一集,猛吞口水, 忍著手:遲些一定降價 果然能忍,接近兩年,六十九元,買! 在城市畫報讀到陳綺貞自稱有”Before Sunset-mania” 把戲看了四次,每次對不同的對白場景有不同的觸動 的確,全片都是對白, 兩人在巴黎街頭走著走著,難捨難離的, 由世界到工作到巴黎到性到家庭,最後到愛情, 間中試探一下對方這九年來別後的感受 九年,沒留下聯絡只留下未解的疑團和思念 但九年,足夠建立家庭生下孩子創下事業改變人生 如果九年前拍下了我的一段人生和對生命的夢 九年後重溫並展望再九年的人生 會不會只有唏噓,和不止的嘆息 "Memory is a wonderful thing if you don't have to deal with the past." 男女主角為了九年前的角色而迷戀 和編劇共同創作了九年後的生命道路 這本就是非常浪漫和令人振奮的事 就像為自己創造未來 朋友在MSN說,給五年我們自己 單單是想,已興奮無比

我的dream house

我的dream house,是可以望到一片海 記得在電視上那個角色 對身邊的老伴說同一句話 那人回答:那不如買一艘舢舨 為了那個隱隱在心底召喚的春秋大夢 我們在閒極無聊的日子 向海出發 駕著車 好像天涯海角也能到達 不遠啊 不算不方便啊 風真涼啊 真的看到一條海啊 說著說著 不知是欺是哄的確認自己的夢 捱著蚊叮捱著烈日 dream house 你究竟在何方 未來想怎樣生活 找dream house時也在問自己 現實的事最好虛幻一點 就可以愛理不理 可是 塗著無比膏的時候 拉回現實 有些事情 不理還需理 算是往夢的邊緣踏實走過 竟然忘記拿出相機 拍下夢的情景 和那一片藍藍的海

Eight Below

圖片
混混沌的過了幾天,導火線是小王子還未脫孩童期周期性的偶然發病,隨時候命的雙親就只有在被搞亂的生理時鐘裏撐持度日。 其實也不能全歸究於小王子,只怪自己忽然激動過頭,才把失眼症推向高峰。 自以為已漸進平靜如鏡的化境,對人對事但求無欲無求,過一個歸園田居式的發夢生活,沒料善感的本性無法擺脫,像小石投向沉靜的湖心,更見漣漪擴散的廣闊。 其實,只因為那幾隻雪橇狗。 本來只為了大姐,租來《極地雪犬》(Eight Below) 嘗試轉錄 (唷,說來面紅,罪過罪過!)最終影碟已被protected,錄不到,誰知看下去,就為那幾隻狗著迷。 起初以為全片都是一片白色的雪地救人老掉牙劇情,誰知開場不久已完成一幕驚險的雪犬救人,還有大半套戲,還會說什麼? 高潮是,狗的獨自求生經歷。 領袖瑪雅,等待主人時那種極度順任的眼神,堅定的神態;地獄訓練膽怯的麥斯勇敢面對敵人時的威嚴,那是危機中不能缺少的領導者風範。 還有群狗共同抗敵、合力求生的深厚情誼。一隻因懦弱而受懲罰捱肚餓,另一隻低聲吠吠:你過來和我兩份吃……一隻累極了,不能動了,身邊那隻作最後告別式的親近、低鳴…… 也無法強裝理性:都是剪接出來的效果啦……一泡眼淚就為了那幾隻狗狗流出來。 「你是否對我很失望?」同事兼舊女友問狗狗主人。 「不,只要將期望不斷降低。」要命的回答。也讓人明白,為什麼他寧願選擇一直在雪地與狗狗為伴。 與人相處,降低期望可以避免傷心。但那些狗狗,彷彿從來不記仇,不會對人失望。 種種沒有把握在人身上可以找到得到的寶貴質素、力量與情誼,在狗狗身上出現了。那是這個故事最動人之處。 話說回頭,那夜令我困擾之極的失眠,就因為瑪雅、麥斯、傑克牠們不斷在腦海裏出現。 昨天,我用九十八元買了一隻DVD給大姐,作為對狗狗的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