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顯示從 9月, 2009 起發佈的文章

父與子的距離

當一個父親離去,他在兒子心裏留下了什麼呢? 在家的時候,不是休息,就是靜默,少與孩子溝通,更遑論一起遊戲,甚至擁抱親吻了。他長時間在外面辛勤工作,令家人得著安穩無憂的生活,這是他表達愛的方式。典型的爸爸。 Daniel Gottlieb的父親,就是其中之一。在寫給孫子Sam的信中,提到與父親的距離。一直以來,每次向父親說再見時,都在猶豫:應該擁抱?親吻?還是握握手呢?結果,他什麼也沒有做。然而,母親一次特別的堅持:親吻你的爸爸吧!他就半推半就地做了,沒想到,之後他就遇上一次嚴重的交通意外,幾乎全身癱瘓。 父親八十二歲時患上心臟病,健康每況愈下。最後一次與父親見面,是很大風的一天。父親坐在窗前,享受著陽光。Dan推輪椅坐近他,用手臂環抱他的肩膀,一起靜靜地眺望屋前的大海,看著大風吹走沙灘上的足印,把沙吹入海洋,彷彿整個沙灘都快將消失眼前…… 爸爸仍然面向沙灘,忽然捉著他的手,親吻他的左手大姆指──那是他的手惟一有感覺的地方──再輕擦自己的臉…… 第二天,看護發現他坐在同一個位置,面向大海──離開了。 A仔爺爺離世那刻,沒一個親人趕及見他生前的最後一面,那是家人最耿耿於懷的。 爺爺的病到了末期,A仔爸爸幾個兄弟姊妹決定輪流每天回到舊居探望兩老。後來他說,每次去到其實只是吃個飯,有一句沒一句的閒話家常。離開時,有時會摸摸他的頭。 年輕時,話更少,而且火氣猛。孩子不聽話?「接觸」起來,就是打!大部分時間,在外辛勤工作。也是典型的爸爸。退休後,火氣反而收了,多了笑容。 A仔爸爸現在每想及父親,最深刻的,就是他坐在慣常的椅子,沉默無聲的畫面。還有,當父親在醫院離世後,最後一次,輕輕撫摸他的頭,涼涼的,與平日不再一樣。 “Someday, Sam, you will take the measure of your own father…… But I know that none of those judgements or measurements matters very much right now. What matters is the way you look at the ocean together.” -- Letters To Sam , Daniel Gottlieb. ~~刊於《基督教週報》#2353〈童話人間〉

趕什麼

記得有個「麥記」廣告,令人窩心──媽媽連拉夾拖地帶著囝囝追巴士趕小巴,從這個樂器班趕去另一個興趣班,男孩木無表情,看來亦毫不享受。然後,他們在途中停在麥記門口……坐在餐店內,男孩此時才展現難得的笑臉,捧著食物的媽媽遙看著他,一臉憐惜,一直緊皺的眉頭軟化下來…… 每次看到這一幕,我的眼眶就發熱──媽媽的心腸。慢慢吃,不要趕…… 開學了,爸媽們又為孩子的時間安排大傷腦筋,拔尖班鞏固班、校隊練習、樂器訓練,還有其他興趣班……七八個小時的正規課程以外,孩子們還要應付其他課外活動,不要忘記,還有每天的功課,溫習默書評估……噢!簡直是鐵人孩子! 前幾天看香港電台節目《一屋買家》,記錄一對堪稱夾價專家的爸媽,不介意港九新界周圍夾價,一文一毫都是寶,最大目的,還是用在一對子女身上──從前自己得不到學不到買不到的,如今希望盡己所能讓孩子得到「最好」。 於是,孩子放學後練琴,還未練好指定的曲目,爸爸來電,要趕下場啦!工人姐姐也在旁催促,孩子哭著,但還得立即收拾,抹著淚痕趕到游泳班,然後還有小提琴班。爸爸在訪問中解釋,他是一個很執著的孩子,哭是因為惱怒自己沒法完成原定的計劃。 追趕奔跑,沒完沒了…… 早前參加了「兒童遊戲治療」家長課程,導師再三提醒在座家長,要保持對孩子的尊重和給予適當的關懷及同理心。 今天孩子們上學的時間有如大人的工時,不過似乎比大人返工還要辛苦:不能隨時按需要上廁所,大多數時間只能坐不准站立不准跑,下課了還不能睡個午覺稍事歇息,因為還要趕功課趕下場……我們自己經過一天的工作辛勞,回家都想軟攤在梳化讓腦袋發夢,但為什麼我們竟如此恨心要孩子放學後「返另一份工」! 面對外面超乎想像的要求和壓力,而父母有時不自覺做了幫兇,讓孩子應付過於他們所能承受的,因而造成各種無法抒解的情緒困擾。 我們怕時間太少要做的太多,於是趕;我們怕孩子做的不夠別人的多,於是趕。 然而,趕著去做的,是不是生命中最需要的?

趕什麼

記得有個「麥記」廣告,令人窩心──媽媽連拉夾拖地帶著囝囝追巴士趕小巴,從這個樂器班趕去另一個興趣班,男孩木無表情,看來亦毫不享受。然後,他們在途中停在麥記門口……坐在餐店內,男孩此時才展現難得的笑臉,捧著食物的媽媽遙看著他,一臉憐惜,一直緊皺的眉頭軟化下來…… 每次看到這一幕,我的眼眶就發熱──媽媽的心腸。慢慢吃,不要趕…… 開學了,爸媽們又為孩子的時間安排大傷腦筋,拔尖班鞏固班、校隊練習、樂器訓練,還有其他興趣班……七八個小時的正規課程以外,孩子們還要應付其他課外活動,不要忘記,還有每天的功課,溫習默書評估……噢!簡直是鐵人孩子! 前幾天看香港電台節目《一屋買家》,記錄一對堪稱夾價專家的爸媽,不介意港九新界周圍夾價,一文一毫都是寶,最大目的,還是用在一對子女身上──從前自己得不到學不到買不到的,如今希望盡己所能讓孩子得到「最好」。 於是,孩子放學後練琴,還未練好指定的曲目,爸爸來電,要趕下場啦!工人姐姐也在旁催促,孩子哭著,但還得立即收拾,抹著淚痕趕到游泳班,然後還有小提琴班。爸爸在訪問中解釋,他是一個很執著的孩子,哭是因為惱怒自己沒法完成原定的計劃。 追趕奔跑,沒完沒了…… 早前參加了「兒童遊戲治療」家長課程,導師再三提醒在座家長,要保持對孩子的尊重和給予適當的關懷及同理心。 今天孩子們上學的時間有如大人的工時,不過似乎比大人返工還要辛苦:不能隨時按需要上廁所,大多數時間只能坐不准站立不准跑,下課了還不能睡個午覺稍事歇息,因為還要趕功課趕下場……我們自己經過一天的工作辛勞,回家都想軟攤在梳化讓腦袋發夢,但為什麼我們竟如此恨心要孩子放學後「返另一份工」! 面對外面超乎想像的要求和壓力,而父母有時不自覺做了幫兇,讓孩子應付過於他們所能承受的,因而造成各種無法抒解的情緒困擾。 我們怕時間太少要做的太多,於是趕;我們怕孩子做的不夠別人的多,於是趕。 然而,趕著去做的,是不是生命中最需要的? ~~刊於《基督教週報》〈童話人間〉

朵朵玫瑰

等那玫瑰等得心煩意亂 明明不是說快要出來了嗎 不是玫瑰的話會是什麼呢 是什麼叫她如此煩躁 痛苦呢 一天一天地等 還以為真會見到一朵朵玫瑰 還以為只是女孩所獨有的 真以為靚花配美人嗎 無知的媽媽 熬了幾晚的夜 終於出來了 其實出起來一點也不美 額頭 鼻頭 頸位 密密麻麻紅紅的小點 然後脊骨要用摸的就知道長出來了 反而圓鼓鼓的肚皮 到最後才長出來 當然看不見玫瑰 那只是 散落的花絮 隨意飄落 那小小的身軀 就算多做幾次媽媽 也可以仍然無知 要學的還真多 她大了 你老了 憂心也不會減少 其實 也只是 朵朵玫瑰吧 沒什麼大不了啊 媽媽 關於玫瑰疹

山洞

卡夫卡被問道, 寫作時他需要什麼。 他說, 只要一個山洞, 一盞蠟燭。 ~~ 龍應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後記 我都想, 帶根蠟燭, 找我的山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