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顯示從 9月, 2015 起發佈的文章

沉迷挖掘

圖片
「上學年」小女兒升小一,我也開始進修的日子,很努力很投入地唸書做功課,久違了的用功。但投入有系統地學習的我以外,有另一個狂野的我在呼喚渴求:喂喂,有時也要自由自在放鬆放肆啊! 暑假雖然零碎散亂,我像餓鬼似的在沒壓力下讀了好些等候已久的好書。 最後一本,剛剛才依依不捨地讀完。啊,這麼多年,就是期待著這樣的一本解夢書。 【內在挖掘】 尋求,必會尋見。內在的渴求,像磁石,引導我沿著線索,尋找屬於自己獨特的路,沿途的風景和發現,步步驚喜,叫我相信,最終會得著那矢志追尋的寶藏,得著滿足。 認識哈克的書是從《陪一顆心長大》開始,兩個心理輔導學家爸爸以柔軟的心寫下親子的歷程。不是那些明刀明槍的育兒技倆,而是從心出發,從內在的觸動作出貼心的回應。 從心出發。 被哈克 (Huck 黃士鈞 ) 的文字觸動,我開始追看他的部落格,原來親子以外,他也實踐安靜操練多年,與心對話,活化潛意識。那也是我的熱切追求。 或許也因為母親的身分,以及近年心理輔導靜修的學習,哈克的背景和經驗正好成為我的學習對象。可惜他身在台灣 ( 我也熱愛台灣啊 ) ,難以近距離參加他的工作坊,惟有透過網絡與文字,我可以跟從這位空氣中的老師。 也是透過他的介紹,我開始閱讀歐文‧亞隆 (Irvin D. Yalom) ,復活假台中旅遊時在誠品買了新鮮熱辣的《一日浮生──十個探問生命意義的故事》,八十多歲的心理治療大師,對每個前來諮商的受傷生命帶著體貼的善意,作出在意的陪伴。英文書名也有意思, CREATURES OF A DAY and other tales of Psychotherapy 。我又開始沉迷這位老伯伯的文字,在網上訂了他一系列的作品。暑假期間讀了《生命的禮物──給心理治療師的 85 則備忘錄》,就是這學年讀輔導課程的其中一本參考書。 沉迷的,是那份對生命的好奇探問,那份善良的在意與體貼──每個面前活生生的人,自我內在的探索與挖掘,那份鍥而不捨的熱情。當然還有那久經歷練的洞察力和人生智慧。 【夢的連結】 對夢的好奇,只因從小多夢。特別在出來工作開始,夢像神秘而貼身的腦朋友,或是另一個聰明而調皮的自我,偶然放下一攤攤隱喻的謎團。明知與自己尤關重要,卻是百思不得其解,常叫我睡不安寧。 遇上看來

終於,回到井底

圖片
【 LOOSE 】 零碎鬆散的日子終於過去。 如果要我選擇,那不是我所期望的,但那是現實上必要的。 期間,我的時間絕大部分不屬於自己,無法隨意走進自己的洞穴。 隨水而流一樣,豁出去。 與家人一起,有時躺在沙上,有時浮在水中,有時在山徑上迷路,有時在無聊消磨 …… 很多時候,就是漫無目的。 用不上太多的腦,多數用手、用力、或者用心。 SD 問,你是刻意的嗎? 不是啊。如果可以,我寧願留在自由的、屬於自己的洞穴。 然而,當我決心成為一個投入的母親,選擇低頭舖橋搭路的手作業,就告訴自己,不要多問,去做吧,用手用力用心。 當修路工人經常發問,路就舖不成了。 我想說,對一個四號發夢怪人來說,這的確是額外艱難的學習。 有時旁人一句無心的話,例如,你地呢 D 師奶無乜野做…… 心會被刺一下,每天默默的密密的幹幹幹,好像就是那麼平凡得了無意義,那就是令人最害怕最難堪的。 真是如此嗎? 如果沒有烈日下默默苦幹的修路工人,人們還能舒暢地走在平坦的路上嗎? 成為全職主婦超過十個年頭,如果仍然迷失在表面的評價中,已經站不起來,做不下去了。 為了建立家庭的和諧秩序與氛圍,只有堅守。 這些年天父給我一項意想不到的功課,就是為了另一個生命,放下自己。 從過分注重自我的內在世界中走出來,平衡外在的現實世界。 當然,能堅持下去,只因我能維持一個,屬於自己的洞穴。 那個能讓我重新支取力量的,獨處的井底。 【井底‧洞穴】 如果單用己力,我是無法做到的。 時候到了,我還是要回到自己的井底,支取能量。 安靜的時候,我不禁再次想起村上的井底。 多年沉迷村上的原因,或許就是一份感通的默契。 獨處的渴求。 「地面的光景逐漸離我遠去, 代替的是井的親密包圍了我。」 「 井底和深海底很像。在那裏所有的東西就像被壓力所鎮壓著一般靜靜地保持原形。並不會因為日子不同而有所改變。…… 」   「我抬頭仰望著,試想著有關十月黃昏的世界。在那裏應該有人們的生活。在那淡淡的秋光下,他們走在街上,買買東西,準備做吃的,搭電車正要回家。而且那些,是當做沒有特別考慮餘地的極理所當然的不凡事來考慮──或者沒有考慮。就像我以前也做過的一樣。他們被稱為『人們』的模糊存在,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