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

崇拜講道尾聲展示兩張照片,在颱風中倒下的樹,從中間斷開成倒 V 字型,樹心是空的,不知是蟲蛀還是營養不良,後面有棵樹幹比它幼得多的樹仍穩妥地站著。 用作比喻,就是信徒的生命不單看表面,還要看裏面是否健康強壯,才能抵擋外來的風雨。 這城的樹 為什麼香港那麼多樹在颱風後輕易倒下呢?就算平日,偶然也會有樹木忽然倒下的消息。 今天 讀報(明報 3/9 星期日生活副刊 p24) ,樹專家無奈失笑,原來有關當局考慮的是「要靚唔要命」,純粹為了景觀,忽略生態作用。其他城市的綠化努力應付氣候轉變,香港這方面相對仍停留在較低層次。還有所謂「風洞效應」,風吹過海邊的高樓大廈等阻礙物,風勢增強,樹首當其衝。 樹倒了,立即被斬,這方面倒是速戰速決,沒妥協餘地。 這個城市,輕忽了樹。 阿里山的樹 在阿里山, 樹是主角。 就算倒下,仍得到尊重保護,而受傷的樹,是會被救的。沿途都有用支架撐著的樹,而且那管是患病的,受傷的,年邁的…… 千百年的巨型神木伸向無垠的天空,見證著年月的風霜,各有自己的角色、位置和價值,以它自己的方式堅強地生存,遙相呼應,流動著一股穿越時空的生命氣息。 大自然的靈氣包圍著整個山頭,仿如人間仙境,身處其中,只覺渺小如微塵,透心涼氣顫動心靈,抬頭仰望,心生敬畏。 那段日子疲憊困乏,在神木環繞之間大大呼吸,精神果然抖擻起來,足夠重新上路,完成學期的最後衝刺。 北海道的樹 北海道自駕遊,沿途都是明信片一樣的風光,心裏嘩嘩嘩的連聲讚嘆。 但最吸引我的,是萬里無人的一片片花草田中,那些零星豎立的小樹,像靜默的看顧者,守護田野。遠離喧鬧,特立獨行,靜靜享受天地的滋養。 樹有個性,而且被看見,成為整體不可或缺的一份子,這是最令人觸動之處。 凝視,安靜,寧謐。 山中的樹 城市有出口,引向大大的呼吸空間。 山中的樹,等候我們,用心連結。 樹靜默無言,感通天地根源。 在城市喧鬧中,不知不覺忽略的、遺忘的、失落的,走在林中,重新醒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