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入口就有出口

20歲的時候,他問:「生命是什麼?這輩子最想做什麼?」
或許這是好多人或遲或早都會問自己的問題,不過沒有多少人會像他那樣二話不說就坐言起行站起來走出去,尋找答案。
岩本悠。讀報看過他的故事,我就上網追下去要知道關於他的更多事。
走出去,為了逃出所謂「幸福」、「安份」的生活,逃出人生既定的格局。
他從九二一地震後的台灣救災開始,「想借義工的名義,開拓自我追尋的生活體驗」。誠實。
環遊世界二十多國,看到地球上最貧窮的角落。後來自資出版了《流學日記》,還成立了志願組織Gonki Dama,組織已在阿富汗建立了第一所希望小學……
澎澎澎澎!一份充滿幹勁的生命動力,叫人血脈沸騰……
xxxx
總是渴望向外走的我,這些日子,卻不斷在學習向內回歸。
那一天,又與一位多年沒見的朋友相聚。他已是一位資深心理輔導員了。他的真誠與坦白,改變了我對一般輔導專業人員的表面看法──和人相處,總是披著一層保護面紗。或許也只是我對這個行業充滿了誤解與迷思。
還是不禁談到催眠與解夢的神秘。他早前參加了David Benner一個有關夢的講座──Benner是一位對屬靈經驗與夢的關係有深入探討的資深輔導工作者。朋友建議我可以先看看他的書。
實在巧合得很,不多久,我收到出版社交來的編輯工作,就是一本翻譯David Benner的新書。
其中一個重點:揭開表面虛假的外衣,惟有進入心靈最深處,與神與自己相遇,才能尋找到自己真正的身分,分辨出上帝對你的獨特呼召。
所以,我就入去了。
有入口就有出口,大部分東西都是生來如此的。村上春樹好像也這樣說過。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