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與自我

和樹與天,談起創作,特別是關於舞台的,戲劇的。
天說,文本就是文本,是預了會被修改,再造,磨合,裏面沒有自我。
集體創作,怎能有ego呢,要曉得放下自己。
Ego。

寫作,卻是非常自我,而且主觀的。
我經常想起人物特寫。

過去一向喜歡看人物訪問,看人怎樣寫人,怎樣看人,怎樣做人。
但後來發現,報章上好些人物訪問都很樣板,那或許與記者的專業訓練有關。
要有lead,然後描寫外觀,加一兩句精警說話,保持客觀,盡量不用「我」,之類之類,齊齊整整的。
又或者電視上的名人訪問,名主播在適當時候擠出表示認同或禮貌的樣板笑容,偶然故作牙尖咀利的所謂尖銳問題,那麼刻意造作人工化。
近年讀星期日明報發現偶有佳作。「什麼人訪問什麼人」,訪問人的未必是專業記者,也就沒有一套現成的所謂專業格式,有點raw,但也更真。從主觀出發,我怎樣看你,feel你,和整個環境,及氣氛。

當然有人說,你要尊重受訪者,不能亂寫,不能用幻想代替真相。
所以我覺得,要寫出好看的人物特寫,裏面要有信任。
訪者與被訪者,最好有一定的交情。你寫的,你問的,不是為傷害我,或者,應該不會曲解我。
甚至,兩者已分不出誰是真正的主角,呈現彼此的我思我想。
甘國亮主持的《數風流人物》,頗有看頭。
沒有真心誠意的故事,怎會好看。

過往做過不少人物訪問,經常覺得,那些不能出街的,往往是最觸動人,最能引向真相,甚至揭示人性真貌的精彩部分。
從這方面看,印在紙上的版本,絕對不會是最好看的。
於是,我開始猶豫。
暫停了所謂的人物訪問。

我一早知道,自己不能成為一個專業記者。
我太自我,特別在寫作的時候。
那是一個享受自我的過程。
我寧願,做作者。

留言

訪問本身是透過你的眼睛去觀察
並不完全客觀
可能是人物再造
當然 人物是真實的
為別人作傳
也是功德無量
怎麼看 怎麼寫
選一個怎麼的角度
倒是自由的吧

小說真的是自把自為
創作人很難忍受給綁手綁腳吧
Unknown說…
可能 過往訪問的 以所謂"知名人士"佔多數 知名人物最怕名被抺黑 而且大部分都開聲要求先過目才能刊登 有些不開聲的 我也不會主動提出 先過了目 就例必要改 有人試過一改十數次...出的是書的話 能改的我盡量就 是尊重 但尊重被濫用 就不自由 甚至不憤
我很明白被訪心情 因為也算被訪過 總覺別人曲解自己 所以呢 訪問不易做 兩頭不討好
我曾對某編輯說 我不要再做知名人物訪問了 寧願多寫小人物的故事 或許可以說 為人貼金的事不願做了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日落之前

井底小聚

The Journey of Desire